白酒難銷,貴州坐不住了。近日,貴州省政府直接搭臺,貴州省副省長王江平帶著貴州46家白酒企業在北京開展品牌推介,據稱當天簽了4個項目,合同金額106.4億元。
多年耕耘化工行業的王江平,2011年出任貴州經信委主任后,轉身為貴州白酒“代言”,現如今又赴京賣酒,著實不易。這恐怕源自白酒行業調整數年,卻仍未走出低谷的衰落格局。
目前13家白酒上市公司中,已披露半年報預告的8家酒企皆宣布凈利將下降甚至虧損。根據傳統4P營銷理論,在產品滯銷、價格下滑、海外市場受阻的情況下,促銷似乎也是唯一的有效手段。
常常能聽見這樣的發言,可謂用心良苦:“白酒產業是我們的傳統優勢產業,政府有責任為白酒產業健康發展,為白酒企業交流合作搭建平臺、創造條件?!?/span>
問題是,副省長并非酒廠雇來的促銷員,其身份也不是商人。雖然在貴州白酒產業已經是一條成熟的產業鏈,事關區域經濟命脈,副省長的確該好好關注,強大的政府公信力之下,副省長的努力也確實能在某種程度上化解當地白酒企業的困境,關鍵是管的方式似乎欠妥。
從消費者被吸引到購買或簽訂協議的過程中,這種亦官亦商的銷售模式讓人生疑:究竟是哪方面的“欲望”促成了百億元的銷售額。
即使一切運轉良好,這樣的“好人好事”到底能撐多久?今天可以幫幫忙,明天還能捧捧場,但酒畢竟還是一類大眾消費品,即使一時間既賺足了眼球,也能帶來現金回流,但終究不是長遠之計。
再者,副省長不“賣酒”,行業就真的不行了嗎?反觀多年以來行政力量在白酒業的推動,三公消費帶上來、一批官員走下去的案例不勝枚舉。依賴行政力量“成癮”的白酒業,是難以樹立起具有品牌核心競爭力的根基,遑論在國際市場立足、制勝。
可以理解,進入產業調整期的酒企是痛苦與艱難的,但整個行業的發展仍需要持續的耐心。優勝劣汰,物競天擇,最后誰能活下來,只能是市場說了算。
低價競爭也好、靠質量取勝也好,政府對行業環境進行優化、鼓勵并購整合、實行稅收優惠等都是過渡時期的順勢而為,但千萬別讓企業產生幻覺,以為“省長萬能”,期待“政府救市”,以免在真正的市場競爭中“水土不服”。
從更廣層面上看,白酒行業的衰落,也為目前眼花繚亂的概念炒作、重復投資提了個醒兒:好項目、好舉措,確實可以帶動一方發家致富,但對政府或官員的過度依賴,難免會在市場上踏空。
實際上,在行業洗牌的大環境下,公平的行業規則和市場秩序才是真正的苦口良藥,建立大中小公司都能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,讓有眼光的企業找“痛點”,讓有能力的企業去發掘需求,等等,才能使消費者為政府點贊。
|